[拼音]:qingshangyuewu
中国魏、晋、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俗乐舞的总称。清商乐的来源,有两种说法,一是源于古代的商歌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高诱注:“清,商也;浊,宫也。”所以商歌就有清商之义°另一说清商出于汉代乐府《相和歌》中的清商三调。《相和歌》中有平调、清调、瑟调,清调以商为主,举清商以代表三调,称为清商三调。清商乐传到唐代尚存周曲《白雪》。
清商乐舞的发展
清商乐舞经过了汉魏六朝直到唐初,不断吸取民间乐舞的营养,代有新作,被认为是华夏正声。
汉魏西晋时代的清商乐舞是女乐歌舞,如东汉张衡在《西京赋》中描写道:“促中堂之狭坐,羽觞行而无算。祕舞更奏,妙材骋伎。妖蛊豔夫夏姬,美声畅于虞氏,始徐进而赢形,似不任罗绮,嚼清商而却转,增婵娟以此豸。”
曹魏时期的几个帝王都爱好清商乐舞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注引《曹瞒传》说:“太祖(曹操)为人佻易无威重,好音乐,倡优在侧,常以日达夕。”曹操还曾遗令在他死后,使其伎人居住在铜雀台上。“每月旦、十五日,自朝至午,辄向帐中作伎”。曹丕建立魏国(220)时,专门设立清商署,这是女乐舞的专门机构。《魏书·齐王芳纪》中说:“帝每见九亲妇女有美色,或留以付清商。”曹氏父子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等都曾依清商三调的乐曲写了很多配合歌舞的诗歌。刘宋王僧虔论述清商乐时所说:“今之清商,实由铜雀魏之三祖(曹操、曹丕、曹睿)。风流可怀,京洛(魏晋)相高,江左(南朝)弥重。”
由此可见晋以后清商乐舞也流传很盛。西晋武帝也是个酷爱清商乐舞的皇帝,他保留了曹操时期的清商署。平吴以后,收纳吴妓5000。荀勖曾对清商三调进行整理。当时著名的乐工宋识、陈左、列和、郝索、朱生等都参加了整理工作,其中陈左善长清歌。
汉魏和西晋,清商乐舞由于得到皇室的重视,日益发展,但在永嘉之乱(307~312)中,清商署的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。永嘉之乱后,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,与龟兹乐相结合,成为西凉乐。另一部分清商乐随著东晋政权传到江南,促进了长江流域民间乐舞吴声、西曲等的发展,产生了南朝的“新声”。正如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所说:“永嘉之乱,王都沦覆,遗声旧制,散落江左,宋樑之间,南朝文物,号为最盛,人谣国俗,亦世有新声。”这里所谓新声,在《乐府诗集》的清商曲辞中分为3类:
(1)吴声歌曲,以歌为主,也有一部分是歌舞,如《前溪》舞和巫觋祭神歌舞的《神絃歌》等;
(2)西曲歌舞,以歌舞为主,有一部分倚歌;
(3)江南弄,以歌曲为主,其中《上云乐》是描写神仙内容的歌舞。
清商乐舞随著时代的变化发展,它包括的内容愈来愈多,既包括中原旧曲、汉魏杂舞,又包括了江南新声。《魏书·乐志》这样概括地说明:“初,高祖(北魏孝文帝)讨淮汉(493),世宗(北魏宣武帝)定寿春(500),始收其所传中原旧曲《明君》、《圣主》、《公莫》、《白鸠》之属及江南吴歌、荆楚四声,总谓之清商。”
隋及唐初,清商乐舞继续受到统治者的重视,又得到一定的发展。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平陈,获宋、齐旧乐,文帝听了,很欣赏清商乐,说:“此华夏正声也。”并把它置于清商署中,进行了一番“去其哀怨,考而补之”的整理工作。其中舞曲有《明君》等。隋文帝还设七部乐,内有《清商伎》,是重要的舞蹈内容。隋文帝大业(605~618)中,又制定九部乐,《清乐》(即清商乐舞)居于首部。唐高祖武德初年间,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制,到太宗贞观十四年(640),增为十部乐,《清乐》居第二部。到唐武则天时(648~704),《清乐》尚存《白雪》、《公莫舞》、《巴渝》(舞)、《明君》(歌舞)等63曲。
清商乐舞的衰微
武则天长安年代(701~704)以后,朝廷不再重视古曲,清商乐舞的乐工舞伎严重缺少,能合于管絃的清商乐仅剩《明君》、《春江花月夜》、《白纻》等8曲。有些舞蹈,如《幡舞》、《扇舞》等均已亡佚。据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记载,到唐开元年间(713~741),只有李郎子一人尚能传清商旧曲,后李郎子逃,“清乐之歌阙焉”。
随著唐代与西域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,清商乐舞逐渐与西域音乐舞蹈相结合,形成了唐代的燕乐舞蹈。
更多信息: 博天堂 美高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