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材名称:乌桕木根皮
名称出处:《纲目》
概况
异名:乌桕木(《唐本草》),卷子树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卷根白皮(《草木便方》),卷子根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基源: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的根皮。乌桕属全世界约120种,中国约10种。
原植物:乌桕Sapium sebiferum(L.)Roxb.(Croton sebiferum L.)
历史:乌桕木始载于《唐本草》,云:“生山南平泽,树高数仞,叶似梨、杏。五月开细花,黄白色,子黑色。《本草拾遗》谓:“叶可染皁,子可压油,然灯极明”。《本草衍义》云:“叶如小杏叶,但微薄而绿色差淡。子八、九月熟,初青后黑,分为三瓣”。《纲目》云:“气味苦,微温,无毒”,又云:“南方平泽甚多。今江西人种植物,采子蒸煮,取脂浇烛货之。子上皮脂,胜于仁也。”以上引述均指本品。
形态:落叶乔木,高达15m,有乳汁。树皮灰色,幼枝浅灰黄色,无毛。单叶互生,具长柄,叶柄长2.5~6cm,顶端有2腺体;叶片菱形至宽菱状卵形,长和宽约为3~9cm,先端长渐尖或呈尾状,基部宽楔形,上面淡绿色,下面初时粉白,后渐变黄绿色,两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无花瓣及花盘,穗状花序顶生,长6~12cm,最初全为雄花,随后有1~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;雄花小,萼杯状,3浅裂,雄蕊2,稀3,花丝分离;雌花具梗长2~4mm,著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,花萼3深裂;子房光滑,3室。蒴果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1~1.5cm,成熟时黑褐色,室背开裂为3瓣。种子近圆形,黑色,外被白色蜡质层。花期6月,果期11月。(图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第2册.图89)
生境与分布: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河滩沟谷地带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日本、印度也有分布。
生药
栽培:宜温暖向阳环境,耐潮溼,适于土层深厚、溼润肥沃的土地。种子繁殖,秋末或初春播种,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,覆土2~3cm,盖草保溼。为促使种子萌发,播前将种子浸于草木灰水中24小时,进行脱蜡后播入,每亩用种子约10kg。出苗后,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,保持株距10~15cm。适当追肥1~2次。第2年早春或晚秋移栽定植,按行株距3×3m穴栽。栽后注意培育管理。亦可利用根蘖苗分株繁殖。
采集:全年可采,将根皮剥下,除去栓皮,晒干。也有用茎皮。药材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甘肃、四川及云南。
鑑别:根皮长槽状或筒状,长10~40cm,厚约1mm;外表面浅黄棕色,有细纵皱纹及横长皮孔,栓皮薄,易呈片状脱落,内表面较平滑,黄白至浅黄棕色,具细密纵纹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。气微,味微苦涩 以条大、皮厚者为佳。
加工炮制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贮藏:置通风干燥处。
化学性质
根皮含花椒油素(Xanthoxylin)[1]。树皮中含三萜成分为:莫雷亭酮(Moretenone)、3-Epimoretenol‘莫雷亭醇(Moretenol)。尚有3,3’-甲基鞣花酸[2]、3,4二-0-甲基鞣花酸和乌桕萜酸(Sebiferic acid)[1]。
参考文献
[1]新华本草纲要.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:232 。
[2]庆祝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1986:46。